接手了祖傳老店,他用護膚品和中藥做麵。

2017/06/09

撰文:琉球 圖片提供:大呷麵本家

台灣的春天很短,清明一到,春茶一收,待炒製、烘焙等等步驟完成,這個春天就算是過完了。伴著潮濕的陣雨,現在的台灣已經邁入了夏季。

在夏天,總要有那麼幾天是留給涼麵的,鋪上竹墊、擺好碗筷,冰冰涼涼的麵條,撒上海苔,蘸著特有的調味汁,一碟麵吃完,抿上一口冷泡茶,從舌尖舒服到胃裡。

 

在綠茶攻佔各類食物甚至保養品的今天,你想不想試試綠茶味的麵呢?

一般喝茶,只能喝到 30% 的水溶性的養份。但台灣「大呷麵本家」把帶有纖維顆粒的綠茶粉和小麥麵粉相混合,不僅能吃到麵條本身筋道的口感,還能把另外 70% 的葉體養份一並吸收。帶著淡淡的茶色和香氣,春天的清爽和生機也充盈了身體。

「大呷麵本家」的創始人劉世欣說起抹茶麵,一下子就回到了十多年前。2006 年,劉世欣剛剛接手了父輩留下的面鋪,正愁如何創新。當時日本皇家御用茶「滿壽多園」剛來到台灣,他在朋友的引薦下跑去日本靜岡縣參觀過他們的茶園及茶廠,被嚴謹做有機茶的理念折服,於是想與他們合作。

劉世欣花了五個月時間調試配方,用「滿壽多園」的新鮮茶葉,推出了一款全新的綠茶麵。也因為這款麵,「大呷麵本家」逐漸脫穎而出。

 

「做麵很簡單,就是麵粉、鹽巴、水。」劉世欣出身製麵世家,父親劉聰明在台中大甲做麵將近 60 年,他從小就聽爸爸說,等到長大後,嘗試過各式各樣的麵食,他才發現父親的手藝一點都不簡單,原料、溫度、濕度,每一項都非常重要。「麵條印上英文或者日文就比較有價值嗎?」劉世欣決定繼承父輩的手藝,並且要好好創造品牌價值,走一條和普通超市裡賣的低價麵不一樣的道路。

 

「我們也想開發台灣的茶品給更多人吃。」台灣的經典茶葉有一句話:「北包種、南烏龍」,與日本合作成功後,劉世欣開始尋覓在地的好茶,找到了來自台北近郊坪林山區的文山包種茶,和曾榮獲春茶冠軍的南投烏龍茶。綠茶、包種、烏龍,這茗品三件套,一直是「大呷麵本家」的熱銷品。

「談產業太商業,只談文化又很空。」最初,劉世欣把鋪子裡現有的菠菜、蛋黃、原味三種口味重新包裝,保留傳統的紙捲包裝法,再加入禮盒等精緻的元素,銷量有了很大的提升。那個時候,能將農副產品與文化創意相結合已經是非常超前的嘗試,但前輩的一句話點醒了他:「如果你只是換一件衣服,一點意義都沒有。」

從綠茶麵開始,「大呷麵本家」開發的口味越來越多,芋頭味、當歸味、甜菜根味、黑木耳味……聽劉世欣說,近期上市的新品裡,有一款絕對新奇的口味——金盞花!

金盞花用在各種護膚品中已經很常見,但用於食物倒是很新鮮。原來這次「大呷麵本家」跟有藥廠背景的團隊合作的,金盞花是葉黃素的主要提取物,養生成份也受到合作團隊的極力推薦,劉世欣就決定嘗試一下這個沒人碰過的新品種。「因為我們沒有添加任何香料,所以味道倒是吃不大出來。」劉世欣坦誠地說。至此,「大呷麵本家」已經擁有十多種「稀奇古怪」的口味了,包裝也越來越精細,還找來插畫師合作,怪不得有客人誤以為這是家化妝品店。

 

對於大陸市場,劉世欣著實又些苦惱,除非有進口商願意進貨,否則很難讓更多的消費者知道他們。每年的上海簡單生活節和其他一些食品展,就成了他們為數不多能接觸大陸年輕人的短暫機會。作為台北、上海兩地簡單生活節的老朋友,劉世欣幾乎次次到場,還出了簡單生活節周邊 T-Shirt。

 

樂迷們奔走在各個舞台之間,劉世欣和他的伙伴們不急不躁地煮著一小碟一小碟的麵,配上自家醬料,全天提供試吃,就像他們家堅持了 70 年的製麵工藝,在這個滿是年輕人的場域裡,用堅持和沉穩的態度,加一點活潑的調料,打動他們。